衢州市

(拥有县级网站6个)

衢州党建

常山:县委组织部“九条举措”助力稳企复产化危为机

文章来源:常山组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0/5/9 14:44:45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关于加强“六稳”、做好“六保”重大决策,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部署要求,以“窗口的意识”“窗口的担当”“窗口的标准”,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制定九条举措,助力企业危中寻机、化危为机。

       1.推动精干力量向复工复产一线下沉

       开展“八八组团”行动,聚焦全县八大产业百家规上企业,组建八个驻企服务组,选派32名常青藤干部,24名经济工作部门干部,16名金融、法律顾问组成驻企服务团队。充分发挥驻企服务员的防疫督导员、纾困帮办员、产业招商员、党建指导员、政策宣传员等“五大员”作用,全面开展脱产帮扶、包干帮扶、专业帮扶,助力企业破难前行。推行驻企破难“至少办一件”。

       2.推动政策资源向复工复产一线集聚

       开展涉企政策兑现“回头看”工作,组织对涉企政策进行一次全面梳理,进一步加快涉企政策兑现落地。用好政企通等服务平台,向企业“面对面”解读政策、答疑解惑,广泛宣传各项惠企稳企政策,推动实施减税减费减租减息减支行动,进一步增强企业获得感。

      3.推动要素保障向复工复产一线倾斜

      完善服务企业联席会议制度和定期会商交办机制,督促相关职能部门、开发区、乡镇(街道)党组织严格落实属地和行业管理责任,进一步深化直播带货、驻企健康指导、老乡留老家、共享员工等服务举措,全力帮助企业解决好用工、物流、市场、防疫等方面问题,实现“企业吹哨、部门报到”。推动要素保障向技改扩建型、产能提升型、市场拓展型企业倾斜,集中干部资源,打好辉埠区域环境整治和化工园区扩容征迁攻坚战。发挥大党委作用,进一步理顺开发区、协作中心体制机制,推动从有形融合走向深度融合。

       4.注重在复工复产一线考核考察干部

       深入实施“一线比拼”专项考察,把“八八组团”行动作为复工复产一线考察识别干部的重要载体,深入了解掌握党员干部在助力企业复工复产工作中的现实表现。用好“八八组团”两战指数考评,进一步考实考准干部服务企业、项目的实绩实效。建立企业反馈机制、畅通企业反馈渠道、用好企业反馈结果,专项考核情况纳入干部综合评价体系,进一步引导党员干部围着企业转、围绕项目干。

       5.注重在复工复产一线培养使用干部

       把参与复工复产一线作为干部历练重要平台,推动干部在复工复产一线谋思路、破难题、赛实绩。启动墩苗计划2号集结,选派一批有专业背景的年轻干部,到复工复产一线墩苗历练;定期开展互学互比活动,挖掘一批有潜力的优秀年轻干部,作为后备力量重点跟踪培养;突出实绩导向,优先重用、大胆使用一批实绩突出、企业认可的成熟型干部。

       6.注重在复工复产一线激励关爱干部

       围绕助力“两战赢”,开展“月度服务之星”评选,实绩突出的驻企服务员参与评选季度和年度“效率之星”,贡献特别突出的,给予嘉奖、记功奖励。结合评选推荐“担当作为好干部”“最美公务员”“优秀共产党员”等,大力选树先进典型。年终对专职驻企服务员和专业联企指导员实施单列考核、单列评优,提高考核优秀等次,在年度考核奖金上予以倾斜。深化容错裁审、澄清裁定机制,为服务复工复产的担当作为干部撑腰鼓劲。

       7.强化党建在复工复产一线中流砥柱的引领力

       成立驻企服务临时党支部,打造复工复产前沿战斗堡垒。选派驻企服务党员干部作为企业党建指导员,引导企业党员开展“抗疫情、促发展、当先锋”行动。推动企业党员担任“车间第一书记”,指导开展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对职工关心关爱。推动建立轴承、纺织品行业协会及协会党组织,推动建筑和房地产、商用冷柜等行业协会党支部有力运行,行业抱团,共克时艰。

       8.强化干部在复工复产一线攻坚克难的战斗力

       统筹运用党校主体班、“周末选训”、“221”干部培训等平台,开展精准化培训,提高干部把握经济规律、研判经济形势、防范经济风险的能力本领。充分挖掘助力复工复产、拉动内需促进消费、培育新兴业态等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通过“服务金点子”共享共学、“服务之星”上台讲学,帮助干部掌握更多化危为机的高招妙招。积极创新培训形式,注重运用在线培训、直播课堂、视频会议、“短平快”专题培训等方式,加强干部复工复产专业能力培训培养。

       9.强化人才在复工复产一线创新突破的驱动力

       抢抓人才引进机遇窗口期,深化“常雁回归”“十百千”“慢城英才荟”等人才引进举措,实施更加积极的人才政策,推动一批人才落地。全面排摸重点企业“卡脖子”技术难题,积极开展院士专家把脉问诊、关键技术协同创新、技能专家驻岗指导等柔性合作方式,推动企业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