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市

(拥有县级网站6个)

衢州党建

江山:汪衍君 | 用一颗赤子心烹好“妈妈的那碗面”

文章来源:衢州组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0/6/15 15:14:58
        汪衍君,1962年5月出生,1979年12月入伍,1983年10月退役,现任江山市大陈乡大陈村党总支书记,浙江省第十二、十三届人大代表。自2005年担任村书记以来,先后获得浙江省“千名好支书”、浙江省首批兴村(治社)名师、浙江省“最美文化礼堂人”、浙江省“十大基层优秀宣讲员”、浙江省第六届新农村建设带头人“金牛奖”、浙江省优秀业余文保员、衢州市首届“十佳退役士兵”、衢州市“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江山市基层党建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你端起面条时,不要刻意去做嗅的动作,要自然一点。要把老年汪普贤见到母亲时的那种惊喜、愧疚、感激的复杂情绪表现出来……”近日,当笔者在江山市文化馆看到汪衍君时,他正趁着排练休息的间隙,跟演员探讨表演细节。
▲汪衍君和创作人员探讨细节
       台上正在排练的是大陈首部村歌剧《大陈见面》。该剧讲的是大陈始迁祖汪普贤与父母之间的故事。汪普贤年少时生母病逝,汪父续弦。然而汪普贤思念生母心切,总是嫌弃继母烧的面条不如生母烧的好吃。最终,年少气盛的汪普贤负气离家,出走外地悬壶济世并娶妻生子。四十载倏忽而过,老年汪普贤游医至清湖码头,竟发现继母在此开店寻子已经30多年。后继母因双目失明,将店交给收养的继子照看。汪普贤急急奔向祖祠,却看到年近八旬的继母正跪拜祖宗,祈祷孩子能早日归来……
村歌响起,一碗“妈妈的面”让大陈扬名
       这是一个关于孝道的故事,也是一个跟“妈妈的那碗大陈面”有关的故事。为更好地了解排练进展情况,自4月下旬开始排练以来,汪衍君每天下午都会从大陈驱车赶来,看着演员们排练,而他的建议总能令不少演员恍然大悟。“我唱了那么多年的《妈妈的那碗大陈面》,对这个故事感触颇深。”对此,汪衍君如是说。
       确实,对于这碗“面”,汪衍君经营了很多年。凭借着对养育了自己的这片故土的深情,他从2007年的《妈妈的那碗大陈面》村歌唱起,唱响了大陈乡大陈村“村歌发祥地”的金名片,唱来了村民精神面貌、村容村貌的的焕然一新和整个村的发展变化。
       历经沧桑的青石板路苔痕青浅、光滑整洁,馥郁香甜的柚花趁着暖阳微风,在巷道里轻舞徜徉。正是因为出于对这个养育了自己的村庄的由衷热爱,2005年,汪衍君放弃在杭州的事业,选择回到当时因负面新闻而“出名”的大陈村,将村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狠抓村容村貌,将原来脏、乱、差的环境,变成了干净、整洁、优美的宜居家园。
▲整治后的村貌
       环境美了,还要把人心聚起来。汪衍君想到通过唱村歌的方式,提振村民的精气神。而这一唱,竟然唱出了大名堂:2010年,汪衍君带着村民,将《妈妈的那碗大陈面》唱上了央视全国村歌总决赛的舞台。
       大陈村的名声越来越大,各地游客纷至沓来。这一首《妈妈的那碗大陈面》,汪衍君每年要带着村民为游客演上70多场。不管是排练还是表演,都需要耗费巨大的时间成本。而汪衍君是如何做到一呼百应,让村民自觉参与并乐在其中?旅游业的发展带动村民增收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更主要的原因,是汪衍君在村里的强大号召力。
       然而,号召力不是凭空得来的。这背后,是汪衍君多年来“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的点滴付出,汇聚而成的强大向心力。
华而有实,这碗“面”色香味俱全
       自从《妈妈的那碗大陈面》出名后,汪衍君被外界称为“面条书记”“村歌书记”。然而,在大陈村民的眼里,汪书记不仅会唱村歌、治村有方,还是大家心目中的“大家长”。“有困难,找书记”,几乎是大陈村民潜意识里的第一反应。
▲走访慰问村中高龄老人
       村民汪某因儿子患白血病,需要定期去杭州医院配药。2月下旬,汪某家人去杭州配药回来后,按照当时的疫情防控政策,需要进行居家隔离。而他本人则坚持照常外出卖猪肉,即使村干部多次耐心劝说,仍不服从。汪衍君打电话给他,说:“大家都是为了你家好啊,你自己想想看,是不是?”一句话说得他无言以对,最终配合隔离。一句话就有这么大的魔力?原来早在1月份,正在杭州开省人代会的汪衍君从专职网格员处了解到汪某儿子急需的一种药在市面上极难购买,便趁会议间隙,找到也在会场的江山市人民医院专家“开后门”,将该院药剂科仅剩的少量药物提供给汪某儿子。为此,汪某一家逢人就说:“汪书记真是帮了我们大忙。”
▲与村民们一起唱村歌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在汪衍君的建议下,大陈村的党建馆里引用了艾青的这句诗。“我希望村民在唱村歌时,能有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样才能把新时代农民的精神面貌,通过村歌传递给八方来客。”汪衍君说,而这就需要自己及村两委班子的共同努力。自从2005年当上大陈村党总支书记以来,汪衍君一直信奉“手中的权力、自己所拥有的人脉资源,要用来为群众办事解困”:“百姓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切身利益,往往是影响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作为基层党组织的带头人,我能做的就是尽自己所能,为群众纾困解难,当好他们背后的‘撑腰人’,让《妈妈的那碗大陈面》,好看,更‘好吃’。”
踏歌前行,“妈妈的面”香飘万里
       舞台上,母子二人紧紧相拥,喜极而泣。舞台下,汪衍君也悄悄抹了抹眼角。这台村歌剧,以一碗面串起了两代人的故事,展示了汪普贤从年轻气盛到深刻理解父母苦心的转变。最终,汪普贤将继母接到身边,养老送终。
       唱了十几年的村歌,即使只是排练,汪衍君每次依然会看得泪湿眼眶。他对大陈不仅有感情,更有责任。如何把村歌变为村歌经济,是他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随着《妈妈的那碗大陈面》越唱越响,旅游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大陈村的经济发展。大陈村美食街上的烤饼、粽子、米糕、大陈面等食品都深受游客喜爱。村民汪江欣曾是低保户,父亲年事已高,母亲和妻子则因患病没有劳动能力,如今的他因为油炸饼而成了“网红”,最多时每日收入上千元,一般日子每天也有300元左右的收入。
▲大陈夜市人气旺
       2005年,大陈村负债68万;今年,预计村集体经济收入将达到70万。大陈村先后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十大最美乡村等称号,并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这其中的成绩,不能说不耀眼。然而,汪衍君却丝毫没有自满:“让村歌成为不仅富了脑袋、更富了口袋的文化产业,这条路任重而道远。我将继续努力,将大陈打造成村歌小镇,以更高的起点,向全世界推介大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