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市

(拥有县级网站6个)

衢州党建

常山:新昌乡在中组部会议上被推介,有什么秘诀?

文章来源:常山组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0/4/24 8:54:11

       4月22日,《中国组织人事报》2版刊登中组部基层党建工作重点任务推进会上各省发言材料,首篇刊登浙江省委组织部题为《坚持标准 落实责任 着力提高新时代发展党员质量》的材料, 推介常山县新昌乡通过在外创业青年农民入党,吸引其回乡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先进做法。

       近年来,常山县把发展党员工作作为夯实基层基础、筑强基层堡垒的重中之重。以“两进两回”行动为契机,大力实施乡贤回归工程,发展一批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和发展思路活的在外创业青年农民入党,回乡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带领农民致富,实现乡村振兴,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贤治村的好路子。

乡贤治村如何做

常山教你来支招

       “平台"+“擂台”,干有激情

       树立鲜明干事导向,实施“红色预备队”行动,组织乡贤开展治村培训,推动乡贤精准回归。借助乡村振兴讲堂,定期召开“乡贤议事会”,让乡贤交流有平台,分享有渠道,干事有方向。同时通过开展“五比亮剑”工作交流会、召开互看互学现场推进会、表彰先进等形式,让乡贤同台竞技,形成你追我赶、创优争先的良好氛围。

       “ 资金”+“待遇”,干有滋味

       近3年,全县在美丽乡村建设方面累计投入资金3.2亿元,最多的村投入约3200万。我们启动了“头雁工程”,2019年6月一次性比选10名优秀村(社)党组织书记兼任乡镇(街道)党(工)委委员,享受同等政治经济待遇,让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乡贤在农村真正施展手脚、干成事业。

       “严管”+“厚爱”,干有保障

       实行村(社)党组织书记县级备案管理制度,结合“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清理“三类”村两委干部50人。实行村(社)干部“三色管理”机制,对18个“黄色干部”歇职教育。在“厚爱”方面,我们通过探索建立干部容错和澄清正名机制,去年妥善处理失实信访举报75件,为14名干部正名,为乡贤创造一个良好的干事软环境。

让我们一起来听听

乡贤治村的故事

       大山里致富带头人——廖红俊


新昌乡黄塘村党支部书记廖红俊(左二)漂流项目一线

       廖红俊是新昌乡最早回归的乡贤之一,已经是大家公认的“师傅”。

       他18岁时,就告别了大山,外出闯荡,当过代课老师,经营过饭店,贩销过茶叶、茶油……怀着改变家乡面貌的愿望,廖红俊抛下杭州的生意,回到了黄塘村,这一待,就是22年。

       在廖红俊带领下修起了路,从泥土路、机耕路、水泥路,一直变成了柏油路。路修好了,该怎么富?他瞄准了乡村休闲旅游业,成立常山黄塘旅游景区开发有限公司,把村子当成景区来进行公司化运作。村里开发八面山漂流项目,随后的滑草场、油茶博览园、民宿项目接连上马……

       目前,累计接待游客3万余人,全村旅游收入超400万元,发放村民劳务工资200余万元,好山好水生出了真金白银。

        早上好书记——陈重良


新昌乡达塘村党支部书记陈重良(前)向游客介绍村里的民宿项目

       达塘村村两委干部见面打招呼有句口头禅叫“早上好”,这原本是自己企业的特色文化,2017年陈重良当了村支书后,便把这种文化移植到村两委干部身上,要求他们无论何时都要当成早上,保持朝气和干劲,让“村里上班有了企业上班的样子”。

       面对“怎么发展、发展什么”等困扰问题, 他自己垫资60万元对包括申山乡宿在内的村庄区块做了高层次规划。同时,为了村里石林桃园景区开发,又自掏腰包20万元,硬生生从石头缝里凿开到上山的景区道路。现在,猴山景区、银杏大道、3A级旅游公厕、石林桃园、申山乡宿等旅游项目建成,给村民和游客带来了别样的风情体验。

       为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业,他牵线搭桥吸引在外乡贤回村投资了300亩香椿基地,带动村里70余名劳动力上岗就业,实现村民增收84万余元。为壮大村集体经济,他提出把农户土地统一流转到村集体,成功打造了156亩茭白基地,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20余万元。

       变废为宝80后支书——张荣


新昌乡郭塘村党支部书记张荣在“乡村振兴讲堂”中给村民授课

       1982年出生的张荣是最年轻的乡贤书记,之前一直从事环保产业,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后,萌生了把郭塘村做成环保特色村的想法。

       2015年,他抓住“三改一拆”的机会,从扮靓村庄门面入手,建设美丽乡村。面对如何扮靓村庄的问题上,张荣盯上了村里的废弃物料,“垃圾只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只要把这些垃圾好好利用起来,就能造出乡间新风景。”当张荣向村民提出收集废旧物品的建议时,却被许多人认为“不干正事”,张荣也被戏称为“垃圾书记”。如今村里部分景观台阶是用废弃轮胎铺的,围墙变得旧酒坛叠得整整齐齐,木料堆成了小柴门,别有一番风味。

       近几年,村集体在村中央流转村民200余亩闲置土地,投建荷塘养鱼、苗木基地等一批成本低、见效快的好项目。还获得浙能集团帮扶援建屋顶光伏,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50余万元。